|
中国该不该推行国服,国服定制的未来来源:深圳市影至尊服饰有限公司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 所谓“国服”,即同“国旗”、“国徽”一样,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也是一个国家多年发展历程中文化、艺术积淀的浓缩产物。“国服”可以按照服装款式的不同系列,分别用于:外交会谈的正式场合、各类民俗活动及喜庆佳节的传统场合,以及出于不同审美需求的个人场合。 对于中国而言,国服既是她面向世界时正式统一的“着装名片”,表达着浓厚的本土特色与凝聚情感;也是她所孕育的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共同享有的服饰瑰宝,而绝不仅仅只针对或只属于“汉族”。“国服”作为一个国家的国民在出席正式外交场合及参与民俗节庆活动时的“礼服”,具有非常重要的展示意义。 虽然服装界目前对于“国服”的设想仅停留在研讨阶段,很多具体细节尚不明确,但对于其整体风格上的把握还是体现出某些倾向性:“国服”并非简单“复古”,它一方面可以在当下的多种民族服装中寻找灵感,另一方面也可以从优秀的古代服装中,特别是融合性较强的“唐装”中选择元素,还可以汲取西式服装的长处,最终创造出全新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且多民族共享的系列服装。 中国的主流文化在多民族不断融合变迁的历史进程中已经很难用某个民族的某种服饰进行概括总结,而真正意义上的“国服”在考虑到不同少数民族的审美需求与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必然既不能把设计局限在“上衣下裳、曲裾深衣、交领右衽”的古代汉服上,也不能局限在“大红底色、锦缎团花、盘纽花扣”的近代汉服上。“国服”作为一种民族服饰的提炼与升华,在诠释的过程中应当以历史的眼光和宽阔的胸襟来吸纳融合多民族的服饰元素,创造出全体同胞真正得以“共享”的财富。身着“国服” 会使人产生真切而生动的心理认知
如果没有构建好和谐的心理基础,则极有可能会使“国服”沦为一种空洞苍白的衣着符号,届时即使通过政府的法令强制推广,也难以真正深入人心,不可能成为国人认同的着装风尚。而所谓的心理基础,一方面来源于对祖先和历史文化的深切自豪与认同,另一方面则来源于对于中国民俗传统与民俗文化的充分了解与领悟。
追溯历史,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进程中,也曾不止一次地出现过极具特色而相对统一的“王朝服饰”。这些服饰虽然基本上都是以汉族人民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曾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占据过华夏文明最绚丽辉煌的篇章。 这些所谓的“王朝服饰”大致经历了几个风格鲜明、个性突出的朝代,以这些朝代为依据,可以提炼出颇具代表性的三大系列,依次分别是汉式汉服、唐式汉服和明式汉服。
|